摩尔的“母与子”
摩尔的“母与子”
英国当代最伟大的雕塑大师亨里•摩尔到中国来了。我这里所说的“摩尔到中国”,并不是指大师本人到中国,因为大师早在一九八六年就去世了;我指的是大师的作品到中国,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他的生命已经熔铸到了作品之中,他将因他的作品而永恒。摩尔的作品,首先到达北京,分别在北海公园和中国美术馆展出,然后还将运送到上海和广州展出。雕塑是中国当代艺术之中,最为滞后的一种。此次摩尔的访问,对于中国冷寂已久的雕塑界来说,意义自然不可低估。
十一月的北京,下过了一场小雪。当我来到中国美术馆的时候,参观者比我想象的多,而摩尔的作品也比我想象的还要晦涩。许多作品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显然,摩尔是一名思想型的艺术家,他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这是大师与匠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然而,我对那些过于意念化的作品并不太感兴趣,最吸引我的是“母与子”的主题。摩尔最早的母与子创作于一九二二年,他的这一构思在此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拓展。摩尔认为,“所有的构思都是重要的,不光是最后的结果”。到了三十年代,母与子的主题分别被演绎成面具保护着脸面、坚硬保护着柔软、母亲保护着孩子、子宫里的婴儿等等。摩尔强调“材料的真实性”,他赋予冰冷的材料以温度,他创造的母亲与孩子仿佛都是活着的,在微笑、在嬉戏、在沉思、在忧郁。我喜欢这些无名的母亲与无名的孩子,喜欢这些有着与人类的肌肤一样光泽的青铜雕塑。比起中国青铜时代那些器皿的“凌厉”的美来,比起欧洲城市中居高临下的伟人雕塑来,我觉得母亲与孩子更能够体现人类存在的根基。尤其是一件子宫里的孩子,母亲的子宫和已经成形的孩子,好像在呻吟、在呼唤、在相互之间喃呢地诉说着什么。没有想到,坚硬的青铜会被大师打造得如此柔软。
有好几个五六岁的孩子,干脆就坐在美术馆光滑的地板上,掏出纸和笔临摹起雕塑来。他们的父亲母亲站在旁边。如果父母是内行,就时不时地指点一二;如果父母是外行,就安静地、笑眯眯地注视着孩子。我想,倘若大师看到这一幕,他一定会感到高兴的。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背后并没有太多的奥秘。首先,他关怀土地、天空、母亲、孩子,关心每一个蓬勃的生命。他以深情的态度面对世界,而不是以冷漠或者仇恨的态度面对世界。而这,大概就是我们的艺术家们和“准艺术家”们最缺少的“平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