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野菜
那天读周作人先生《故乡的野菜》,禁不住又忆起阔别将近二十余年的故乡。
故乡在鲁南一个偏远的农村,它位于三县交接之处,虽是广阔的大平原但交通一点也不发达。上了年纪的人曾告诉我,抗战时杨得志将军曾在那一带活动过,至今那里还有许多有关他的传说,比如他帮助老百姓度过饥荒的逸事。
记事时已到了文革后期,印象中故乡民风淳厚,但家家日子都不好过。每到春天,下午放学后,孩子们几乎都挎着土篮子,去麦地采集野菜。想想故乡所产野菜的模样,大约有扫帚菜、灰菜、苦菜、铁锨头子棵(这是一种长着RUAN 形叶的小草),但那里似乎不产婆婆丁,小学三年级在一本书上看到一首儿歌,名字确乎忘记了,只是记得其中有这样两句:
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风吹向哪里我就飘向那里!
……
风中能飞的蒲公英种子,多么令我神往,那时我的同桌,是一个大我一两岁叫建英的小女孩,我对她的感情,那时大概也处于朦胧中!我问她蒲公英究竟长的什么模样,她说她也不知道,于是我们一起去问我们的代课老师,老师把那首诗端详很久,显得有点尴尬,他摇摇头,说,“从字面的意思看,这种植物应当分布很广,”接着他又叹息一句,“如果咱们学校能买一本《辞海》就好了!”——也就是在那时,我第一次听到世界上还有《辞海》这本无所不包的书,心想长大后我一定要拥有一本《辞海》,再找一个英一样漂亮的女孩做我的爱人。
……
故乡的野菜养育了我饥饿羸弱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当初中第一堂地理课,老师拿着地球仪,指着那块地方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时,我真的目瞪口呆,原来我心灵的天空才只有故乡那么大啊,故乡太小了,我也太小了。
后来我不得不走了,一如那首歌中所唱的蒲公英种子,风吹我漂泊在异地,寂寞时给故里的亲属打电话,问问乡党生存的状况,他们回答,那里的日子照常很艰难,许许多多孩子因为付不起上学的费用或学习成绩本身就不太理想,甚至连小学都未念完就辍学打工了。我顺便问起与我一同挖过野菜的英的现状,他们答: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她也背乡离井,去广东的东莞一带打工已是两三年没有回家,她的丈夫一个人在家,伺候那几亩薄地和她年迈的公公婆婆。
而现在我只是觉得,先生的这篇文章,扯起我丝丝缕缕的痛,这痛不仅仅是思乡。
——2006年6月11日
——2007年11月10日录于《博讯》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