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年貢六萬兩銀息兵安民之建議 從連橫所著《台灣通史》和江日昇所著《台灣外紀》等古籍可知,所謂「一國兩制」計謀,始自三百多年之前也!順治十一年(一六五四),遣內院學士葉成格、理事官阿山到安平招降鄭成功。鄭請先開讀詔書酌議,方肯薙髮,成格與山欲成功先薙髮然後接詔(類似中共的「先承認一個中國」之先決條件)。互爭數日未定,二大臣不辭而返泉州,成功笑曰:「忽焉而來,忽焉而去,舉動乖張,但因一人在北(按:其父芝龍扣押在北京),不得不暫作癡呆耳。」後成功復遣史讜入泉州,對二大臣曰:「詔書未開,未知是何意見?且未知詔書中是何說話。薙髮之事,髮落豈能易長乎?」他寫給父親的長信中說清廷「徒以薙髮二字相逼挾。兒一薙髮,即令諸將薙髮乎?即令數十萬兵皆薙髮乎?即令千百萬百姓俱薙髮乎?一旦突然盡落其形,能保其不激變乎」?他寫給四弟鄭渡的信中坦言:「夫鳳凰翺翔千仞之上,豈有捨鳳凰而就虎豹者哉?」
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清康親王見劉國軒佈置週密,一時難以平定,遂遣使致書鄭經,又遣中書蘇胞姪蘇埕赴廈門見鄭經,開山條件是「依朝鮮事例,作屏藩重臣」。鄭經答曰:「當先王在日亦只差削髮二字。今既親王能照朝鮮事例,不削髮,即當相從,息兵安民也」,馮錫範不肯放棄廈門的門戶海澄,欲將海澄開闢為往來公所(按:小三通口岸),然蘇埕說:「欲照朝鮮事例,貴藩當退守台灣。凡海島歸之朝廷,以澎湖為界,通商貿易。海澄乃版圖之內,豈可以為公所?」馮錫範曰:「息兵安民,地方相守,豈有棄現成土地之理乎?當照先王所請,年納東西兩洋餉六萬兩。」(這又同陳立夫建議兩岸息兵,台灣投資大陸壹百億美元相仿)條件呈交到浙閩總督姚啟聖手中,姚曰:「寸土屬王,誰敢將版圖封疆輕議作公所……無此廟算也!」遂阻其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