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不滅明鄭猶如芒刺在背 鄭克塽是在刀光劍影中繼位的。鄭克臧的弟弟克塽是馮錫範的女婿,馮野心勃勃。想掌握大權,便設計擁立克塽。他先對大將劉國軒說:「克臧是螟蛉子,安得繼承王位?」國軒答曰:「此鄭氏之家事,豈外人所預?」馮曰:「請公勿左袒!」軒許之。六官商議嗣位大事時,馮錫範向鄭經的弟弟聰、明、智、柔等重複這點,鄭聰等人本就忌憚鄭克臧執法嚴峻,乃向鄭成功遺孀董國太遊說,稱鄭克臧非鄭氏血脈,將士百姓不服。國太傳召劉、馮二人議事,劉國舅以病辭,馮乘機惑主。國太傳克臧入內,馮密令刀斧手埋伏於內庭西廂,克臧方入中堂,就被殺了。於是馮錫範教鄭聰讓國太明「克臧螟蛉難嗣大位」狀於通衢,遂擁立十二歲的克塽。以其沖齡,命鄭經弟鄭聰為輔政公,晉升劉國軒為武平侯,管軍事,專征伐;晉馮錫範為忠誠伯,仍管侍衛,兼參贊軍機。鄭聰怯懦貪婪,事無大小均取決於馮。馮大權在握,便國事日非了。
清廷對台灣始終視為肉中刺,如福建水師提督施琅於康熙七年上疏曰:「東南膏腴田園及所產魚鹽,最為財賦之藪,可資中國之潤,不可以塞外風土為比也。倘不討平臺灣,匪特賦稅缺減,民困日蹙,即邊防若永為定例,錢糧動費加倍,是輸外省有限之餉,年年協濟兵食,何所底止?萬一有懼罪弁兵,冒死窮民,以離逃逋之窟,似非長久之計。」他對台灣的弱點看得很清楚:「雖稱卅餘鎮,皆係新拔,並非夙練之才,而中無家眷者十有五六,豈無故土之思乎?鄭經之得馭數萬之眾,非有威德制服,實賴汪洋大海為之禁錮。如一意招撫則操縱之權在乎鄭經;若大師壓境,則去就之機在於有眾,是為困剿寓撫之法。」俟鄭經去世,幼主稚齡,奸佞當道,於是六十二歲的施琅又上書曰:「鰓鰓必滅此朝食。」
在台灣方面,馮錫範的暴政,回憶了明鄭的潰亡。例如懷安侯沈瑞自廈門遷台,因人口浩繁,屢出黃金兌換。左右密告馮錫範,馮為侵吞沈氏家產,蓄意捺造間諜罪名,令已自首的傅為霖偽稱謀成欲扶瑞降清,遂捕沈瑞、沈珽兄弟下獄。六官會勘時以「霖之供不過雲『事成之日,欲扶瑞為首』,豈可以莫須有之事而置瑞於死地乎」?馮曰:「凡事不可參破,參破將來必為祟;此人將來久必為禍,宜除之以絕後患!」就這樣無端將沈瑞兄弟賜死,沈瑞祖母、姑母及妻鄭氏等八人自縊殉節,家產籍沒,官民聞訊無不感嘆。一個失去民心的政權,怎會長治久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