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臥薪嘗膽毋忘在莒 蔣中正敗退台灣的情景同鄭成功相似。八年抗戰勝利後,國軍以久疲之師當新羈之馬,他在兵敗如山倒的境況下猶不屈不撓,從容調度湯恩伯將央行庫存黃金運往台灣,將碩果僅存的劉玉章部、石覺部、劉安祺部、胡璉部撤至寶島整訓,又指揮十八、二十五軍殲共軍兩萬於金門古寧頭,創造了反敗為勝的契機;乘韓戰爆發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為台海締造了半個世紀的和平環境。他以孤臣孽子自居,時刻教導部屬毋忘在莒,念念不忘光復大陸國土,拯救黎民於水火。在他督導下,退往緬境的李彌部第八軍於一九五一年反攻雲南,佔領雙江、滄源、猛連、瀾滄、耿馬、岩師、班洪等八個縣,各族同胞相率來歸,復因寡不敵眾才退返邊區基地。在東南沿海,胡宗南將軍指揮的江浙反共救國軍先後攻襲共軍九十三次,且親率所部攻佔黃礁、洞頭、東山、連江等地,予共軍以重創。他臥薪嚐膽,親自製訂建設台灣的方針,實行耕者有其田,提高工業水準,推行國民義務教育,把台灣建成三民主義的模範省,且成為開發中國家建設成功的典範。
蔣中正同鄭成功一樣,不甘心偏安海隅,一心一意光復大陸。一九五八年中共發動「八‧二三」炮戰,在兩小時內射向金門五萬多發炮彈;這場炮戰持續了四十六天,在這一百七十八平方公里的小島投落五十萬發炮彈。美方逼迫國軍棄守金門馬祖兩前沿島嶼,但蔣中正堅持自行補給金馬守軍,維護了國家尊嚴。他最偉大之處,在於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在舉世皆認絕望之時,發揮至大至剛的革命精神,百折不回,創造了奇蹟中的奇蹟,使得奄奄一息的中華民族有了新的生機。他一生無時不在患難、恥辱、艱危、誣陷、滲透顛覆、出生入死之中,屢成功屢失敗,愈失敗愈成功,累積了無數成敗生死,交織而成為一個不倒的老兵。這個老兵只有臨深履薄之懼,絕無名位毀譽之私。此所以雖然他壯志未酬終老海隅,但每年到奉化蔣氏溪口故居朝拜的大陸民眾逾三百八十萬人,而「勝利者」毛澤東韶山故居參訪者只有前述數字的十份之一。國共紛爭過去一個甲子了,中國人的子孫後代以自己的雙腳投下了對蔣中正擁戴與懷念的一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