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论》(1988年版)——第一章
【作者按:《新自由论》(共七章)是1988年笔者在上海出版的一本不厚的书,是1949年后中国正式发表的最早的较为概括地论述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字。几个月后,八九风暴骤起,此书遂被官方掩没。九十年代,旅居缅甸的几位不知名的中国读者不辞辛苦,一字一字把它输入并刊上了互联网,使之重见天日。由于该书讨论的问题迄今仍未过时,今特刊发于此,并保留输入者的原样及其编按。笔者愿借此机会向各位在缅甸输入此书的朋友致以深切的谢忱。】
*********************************************************************
【编者按:政治学、哲学著名学者陈奎德博士的这部《新自由论》,论理非常精辟、深刻,观点十分鲜明、思想独立,内蕴深广挑战、文风犀利,是中国大陆首推的政治哲学名著;现介绍给我们缅甸的读者,希望能对我们缅甸大有益处。并向原作者及原出版者表示崇高敬意及衷心感谢。——于缅甸仰光】
《新自由论》 NEW LIBERALISM 陈奎德著 [1988年华东化工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辉,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在甚深的灵魂中,无所谓残酷,更无所谓慈悲……
第一章 自由,重新发现——导论
第二章 自由与个人主义
第三章 自由产生秩序——从市场机制谈起
第四章 调整权力的自动仪——言论自由
第五章 自由与法治
第六章 自由与文化
第七章 自由、风险与责任——结语
*************************************************************
第一章 自由,重新发现 ——导论 自由,你的旗帜虽被撕破,但仍飘扬着,像一阵雷雨迎着风飘扬。——拜伦
本文的目标,是探讨自由,厘清当代自由意识的某种世界性的复兴。
本文所论的自由,不是指哲学上源远流长争论不休的意志自由与决定论的形而上意义的思辨,这方面的问题确实值得专著探讨,但又不属本文感兴趣的范围。
同时,本文也不是指存在主义者萨特(J.P.Sartre)的绝对自由这个本体论的概念。萨特宣称:人被判决为自由,自由是人的宿命,我们没有不要自由的自由。自由是选择的自由,不是不选择的自由,不选择事实上是选择了不选择,云云。由于这是个本体论概念,它已从根本上取消了非自由状态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在实践上它就混淆了自由和奴役的界限(在这些词的日常意义上),从而取消了历史上一切为争取自由所进行的悲壮斗争。因为既然人们已经被判决为自由了,那么还去争取自由,岂非荒谬?
因此,我们不考察萨特式的“绝对自由”。
让我们回到健全的理智和日常的语言意义上来讨论自由吧。
自从十七世纪英国光荣革命和十八、十九世纪启蒙运动者们吹响自由号角以来,特别是自法国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在1789年之后撼动世界以来,世界文明史上恐怕从未有过比自由流传更广、更深入人心的观念符号了。
自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作为一个主要流派,虽然屡遭歪曲或践踏而面目全非,虽然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四十年代,它曾面临过世界性的退潮,虽然有不少人对之咬牙切齿,乃至泼尽污水,但是,敢于公开亮出反自由颂奴役的人和集团,仍属寥寥。即使是行动上的反对者,仍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借用这一旗号。这就足见其精神威慑力之深。
它不像一般的观念“新产品”那样具有消耗性和时髦性,铺天而来,匆匆而去。它牢牢地粘附在精神历史上,历史而弥新,长盛而难衰。
追踪溯源,实际上,自古希腊时代起,自由就已进入基本价值系统的核心了。它参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发的传统,并逐步使自己发育成为人作为个类的理想存在方式。
我们可用一个明显的例证来阐明自由的超越性。考察各类文化可发现它们几乎都把“监禁”作为一种主要的惩罚人的手段。所谓“监禁”,也就是剥夺人的自由权利。由此不难窥见自由原则的超文化性和超时空性。
鉴于自由观念发展的悠久历史,鉴于它常常处于精神史的兴奋点中心,因此,如此简单的一个词“自由”(liberty or freedom)已经获得日益丰富的涵义和众多学科的探究。这同一个词——自由,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中“各自代表”了不尽相同的涵义。但本文所强调的,是自由这概念在诸学科中的一些相互有渊源关系的涵义,并进而廓清某些人借学科的不同而对它进行的阉割乃至混水摸鱼。同时拟着重考察与自由有关的几个重要方面,廓清在自由观上英美;的传统与欧陆法国和德国传统的一些重要差异,以及“自由、平等、共有”这三种价值观取向的不同实践后果。最后还特别讨论在中国文化之中自由意识成长前景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是,本书所指的自由是什么?
这里有必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所谓消极自由,是用一种否定的方式定义的自由。它意指,在没有外界束缚的情况下,人是自由的。即他不因为外界压力的影响而行动,无论这些压力的性质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身体上的。
所谓积极自由,是用肯定方式定义的自由。指人可以随心所欲去行事或做自认为应该干的事。
本书所指的,系消极意义上的自由。它也是英美自由主义先驱洛克(J.Locke)、密尔(J.Mill)和哈耶克(F.Hayek)等人所主张的自由的意义。
而积极意义上的自由,由于其与公正原则,与法治社会的要要求相悖,与人类稳定的需要相逆,同时也易成为无政府主义的渊薮。因此,它不是这里所讨论的对象。
其次的问题是,当代的自由意识的世界性复兴,系指英美传统的自由意识,亦或是欧洲大陆理性主义传统的自由意识的复兴。更明确的说,是洛克式的自由观的复兴,还是卢梭甚或是黑格尔式的自由观的复兴?这一问题至关紧要。要考察这一问题,必须回溯历史,鸟瞰自由意识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的消长起伏,盛衰荣辱。
如前所述,自古希腊开始萌芽的以“正义”、“自由”、“真理”为核心的基本价值体系,直到中古末期的文艺复兴运动才酿成大潮。现代自由意识的兴起,其直接的源头就是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文艺复兴思潮。所谓文艺复兴是“人”的发现,乃是指“个人”的发现、它直接构成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精神基础。
正是马克思最清醒地看到了现代工业文明中民主与自由得到产生的必要条件。他从社会经济的结构入手,诉诸历史事实和逻辑分析。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市场制度的空前繁荣和发展,是现代一切民主自由发展的基本前提。他着重强调,上述社会结构的制度化、规范化,最先导源于英国的工业文明。
事实上,自1688年光荣革命三百年以来,借助工业革命的成功,英国式的主流思潮——自由主义思潮,一直在进行着浩大的东征。随着英国的商船和炮舰,它横越英吉利海峡,扫荡欧洲大陆,叩开各国大门。这种文化观念的由西向东的大规模传播,形成了某种全球性的大潮。它溯源于一种简单而基本的价值观——自由。表面上,这种观念似乎大而无当,容易导致社会混乱和动荡,并使社会产生离心倾向。它以个人主义为其核心,以财产、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等自然权利为圭臬,以法治社会为鹄的。这种基本的、除法律之外不受任何约束的政治自由,产生了一种无意识的初始无法预料的副产品,它居然自发而自然地导致了一种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复杂的秩序,促进了整个社会活动力的空前发挥和社会生产效率的空前高涨,像魔术一样召唤出来了伟大的生产力。
这种科学和社会的惊人进步,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精神文明的诞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预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它是个人创造性被解放后的辉煌成果。这种由个人自由导致的秩序,反而避免了那种政变频繁、暴力流血周期性重视的巨大社会震荡,促成了某种在一定意义上既有活力、又有长期动态稳定性的社会状态在历史上第一次诞生。
直至上世纪中叶,在整个世界上,自由主义仍呈现着进攻的态势。
然而,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久盛不衰的自由观念和经典的自由竞争制度、遇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黑格尔之后国家主义的传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风行,空想社会主义的兴起,俾斯麦铁血政策在德国的成功,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凯末尔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封建社会主义、工团主义……的风起云涌,它们基本上都是对抗1688和1789年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潮的,是反个人主义思潮的。这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对文艺复兴以来主流思潮的大清算、大反攻。
自由主义思潮第一次大规模地衰落了。
德国人是这场运动中的理论主干。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发展又正是1789年的精神先驱──卢梭的激进思想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至上主义者声称,他们的种族发现了一种新的理想:“组织”的理想。1688年以来,特别是1789年以来,他们以“自由”为大旗;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年)则以“组织”为大旗。德国的主流思想家断言,作为一种新的理想,“组织”必定战胜“自由”。这些理论家不无得意地说:
“日耳曼种族已发现了组织的意义,在其他国家仍在个人主义制度”下生活着的同时,我们已获得了组织的制度。
这是1688年理想与1914年理想的决战。
这种对于高度组织化和集中化的崇拜是一种长期历史趋势发展的结果。这一趋势就是反对自由的思潮对1688年渐进自由方式的反动。当时全球社会发展现状强化了这一趋势。贫富的两极分化,阶级的分殊,战争与和平的围拢,经济危机的出现,经济衰退的发展,失业问题的严重……,知识界普遍感受到了经典自由竞争制度的危机,对在制度之内解决上述问题,业已丧失信心。对现状的抗议和批判,纷至沓来,大量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破土而出。在理论上,最著名的先驱是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傅立叶、圣西门和欧文们,以及从另一角度批判的巴枯宁、拉萨尔、普鲁东和克鲁泡特金们,还有德国思想家宾格勒。当然,最为辉煌的成就,对人类今天仍有巨大影响的,是从青年黑格尔派脱颖而出的卞尔•马克思以及他的朋反弗•恩格斯做出的。人们拿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救世方案,其着眼点,几乎都是要解决经济、社会的平等问题,自由业已退居次要地位了。这些理论蓝图个个别出心裁、构造精密,使自由主义这件外套显得失去了昔日的光辉,颇像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式英国货色。丧失了日不落国的那种光环和强大的感召力了。于是,自上世纪下半叶开始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自由主义发生了历史性的衰退。
这一衰退特别在德国引起了重大的反响。
德意志尤其是其中普鲁土传统文化氛围与这种反自由主义趋势特别契合。黑格尔的普鲁士国家主义为此作了精神准备,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显赫战功和政绩,对反自由主义政纲作了实践上的示范。斯宾格勒用一本《西方的没落》》为自由竞争制度高唱挽歌。于是,德国人终于在1914年挑起了在实质上是向英美自由竞争制度的思想和利益挑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反面愈加激化了德国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情绪,更加极端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潮乘隙而起。而上述的长期历史趋势发展的顶点,就是希特勒的第三帝国。不难理解的是,这个帝国在意识形态上是以国家社会主义为旗帜的,它全面摧毁了自由。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