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印战争:中国面临的战略风险||深度长文
中印之间如果爆发战争,两国都被国内的民族主义所绑架,是一场双方都输不起的战争。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无非是解决政治问题不得已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政治战略服务的。
当今在关系到中国国运的最重大的战略关系中,居首位是中美关系,这是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排第二位的呢?是中俄关系吗?是中欧关系吗?是中日关系吗?
俄罗斯的GDP只有广东那么大,严重依赖能源产业,随着石油和天然气价格的下跌,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还会进一步缩水,在国际市场上,除了俄制武器,几乎看不到其任何俄制产品,且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严重不足,已跌入一个没有前途的三流国家。欧洲将受困于严重的泛伊斯兰化陷阱,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出生率也严重不足,欧盟的崩溃解体是一个必然的结局,其痛苦程度堪比苏联的崩溃解体,未来的欧洲看不到任何乐观的影子。日本是一个被阉割的非正常国家,政治上的侏儒,军事上被美国强行捆绑住手脚。
许多人看不到被中国严重低估和弱视的印度,其实印度在关系到中国国运的最重大的战略关系中实际居排行第二的位置。
在政治上,印度在国际政治上居“不结盟运动”盟主地位,代表了苏联解体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的另外一极。“不结盟运动”是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天才创想,于1961年9月正式成立。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员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联合国会员国,绝大部分是亚非拉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可见印度的政治影响力几乎涵盖了几乎整个第三世界国家。
在经济上,印度在经济上虽然只有中国的1/5,目前是GDP排第五的经济体,和中国一样同属“金砖四国”。
人口上,印度人口将在今年年底超过中国,达13亿多,而且人口结构由于没有遭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比中国更合理、更年轻。
在军事上,虽然综合军力远远不及中国,尤其是没有像中国成建制的火箭军,但是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是毋庸置疑的超强。
在地缘政治上,印度拥有7500公里的海岸线,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经济专属区,印度扼守印度洋上的海上通道。海权理论奠基人马汉曾经说:“谁掌握了印度洋,谁就掌握了亚洲……二十一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印度海权之父潘尼迦曾说:“印度未来的伟大,在于海洋……印度洋对于别的国家来说不过是许多重要的海区之一,但对印度来说,确实是唯一最重要的海区,印度的生命线集中在这里,它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主宰印度国防全盘战略是海洋。”
在经缘政治上,印度洋承载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运输,全球三分之一的散装货物运输,全球一半的集装箱运输。中国进口石油的75%的海上运输,日本、韩国和台湾几乎全部进口石油要通过印度洋。印度洋是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和能源运输通道。印度洋的战略意义没有可替代性。印度一旦控制了印度洋的航线,几乎掌握了东亚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
而印度洋地区,完全是一个动荡之弧,除印度以外,沿途几乎全部是治理能力低下的失败国家。因此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和经缘政治上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将印度变成朋友,将是一个拥有13亿人的巨大市场,目前中国每年从印度市场获得的贸易顺差将近600亿美元,关系到几百万人的就业,中国过剩产能在印度获得巨大的释放;如果将印度变成敌人,将是可提供源源不断兵力的13亿人口的核大国,而且将是一个胡搅蛮缠于永世的敌国。
中印战争,中国的战略风险在哪里?
一、加速促使印度从不结盟转向美国和日本结盟的风险
中印之间如果爆发战争,两国都被国内的民族主义所绑架,是一场双方都输不起的战争,难以做到战术上严格可控的边界局部战争。双方任何一方的军队深入到另一方的国土,必将加剧战争的烈度,演变成一场全面的战争。中国现在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民意也很难做到像1962年那样打一场有节制胜利的战争,如果印度全面失败,必将引起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干预,也必将把印度推向与美国、日本结盟的方向。届时中国在战略上要应对的是在意识形态上一致并和中国敌对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五大经济体之和的战略联盟体。
二、在印度洋上封锁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运输线的风险
由于印度洋在地缘政治和经缘政治上的战略重要性及印度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印度政府一直将海军按蓝水海军的角色来打造。其扮演的角色为:军事角色(military role)、外交角色(diplomatic role)、治安角色(constabulary role)和仁爱角色(benign role)。军事角色,立足于海战和控制海洋;外交角色,利用海军作为政治目标和外交政策的有效工具,实现印度的政治和外交,增进印度的国家利益;治安角色,通过打击海盗等低烈度的海上军事行动,维护正常的海上运输;仁爱角色,实施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
印度的军事角色就是要建立和实施战略威慑,包括常规威慑和核威慑,印度海军要拥有足够的实力来威慑印度洋沿岸任何一个国家对印度构成的海上军事挑战,同时在战略上威慑印度洋以外怀有敌意意图的大国。在战时争夺海上控制权,赢得制海权,提供第二次核打击能力;在平时,提供常规和核威慑。
中印海军力量对比:
印度拥有3艘航母(拥有战力的现役航母实为一艘),中国为1艘;中国有68艘潜艇,其中核潜艇9艘(数字不一定准确);印度有15艘潜艇,其中核潜艇2艘;中国有35艘驱逐舰,印度为11艘;中国有51艘护卫舰,印度为14艘;中国有31艘水雷战舰艇,印度为6艘。此外印度海军拥有8架极为先进的美制P-8远程巡逻机,配备高分辨率搜索雷达和高性能的反舰和反潜武器。
中国海军在纸面上强于印度,但这种纸面上的海上优势不可能真正帮助中国在对印海上战争中获胜。因为中国海军远洋能力明显不足,除了核潜艇以外,中国海军无法在远离后勤基地的情况下长途奔袭深入印度洋与印度海军作战。而核潜艇孤军前往印度洋,极容易容易受困于印度海军的反潜战力。美国向印度出售22架售价达20亿美元的MQ-9B武装无人机则是专门用于监视印度洋跟踪中国核潜艇的。
印度海军在马六甲海峡的西边大门外——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建有大型海军基地,以监视中国海军。一旦中印之间爆发战争,印度海军很容易在印度洋的马六甲海峡西端切断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石油运输线。
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很多贸易的进出口都要经过印度洋,尤其是石油。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5.4%,现今约75%进口石油要通过印度洋经马六甲海峡。预计2020年将有超过85%的石油进口量走印度洋。避开马六甲海峡的中缅石油管道,虽被寄予厚望,但每天原油运量只有20万桶,仅占日进口量的约2.34%(今年前6个月中国原油进口2.12亿吨、855万桶/日)。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亦不足30天(实际天数可能略高,有说70天),不足以应对任何长期危机。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堪称中国海上生命线,一旦被印度扼喉,中国经济命脉瞬间被掐断,国内经济随之将陷入停滞甚至崩溃。
一旦中印边界的局部战争失控变成全面的战争,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以避免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为借口,将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极大。如果美国进行干预,最大可能性就是全面封锁马六甲海峡,交战国船只不能通过。美海军第5舰队长期驻守巡航印度洋,第7舰队在西太平洋(含南海)游弋。位于印度洋中心位置的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是美海军在印度洋上不沉的“航空母舰”,扼守着印度洋海空要冲,远程轰炸机、核潜艇可随时阻止中印任何一方战舰从太平洋和印度洋互相进入。
中国海军是否有足够的海上力量保障这一海上生命线?
三、使“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夭折的风险
“一带一路”是中国重塑世界经贸体系的战略企图,中国想把欧亚大陆和印度洋沿岸落后和失败的国家纳入中国为首的经贸体系,从而引起国际政治秩序的变化,再构建一套以中国为首的国际政治秩序来和美国为首的国际政治秩序分庭抗礼。显然这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弄反了,全球政治秩序完全是在强大的军力的保护下才能建立的。“雅尔塔会议”确立的二战后美苏为首的全球两套政治和经济秩序就是建立在美苏超强的军事霸权基础上的。
中国在没有依靠强大的军力建立一套全球政治秩序的情况下,推出以经济秩序为主导的“一带一路”是国家战略上的冒进和冒险。冷战结束后,苏联为首的那套政治和经济秩序崩溃,中国想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另起炉灶代替苏联的那套与美国相抗衡,但是其最大的问题是,其一没有一套能行之于全球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秩序和超强军力为其建立经济秩序服务,其二与美国的海权、俄罗斯的陆权和印度的地缘政治严重冲突,这就意味着“一带一路”会非常脆弱,极容易在海上和欧亚大陆遇到军事阻截而中断。
中印对峙就是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做出的地缘反应和军事试探,背后不难看出美国、日本甚至俄罗斯的影子。
一旦中印战争爆发为全面的战争,如果印度能成功封锁中国在印度洋的海上贸易和石油运输线,意味着“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夭折,而这将意味着“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严重受挫。
一切政治和军事都是为经济服务的,而经济又是政治和军事强大的基石。没有政治秩序和军事保驾护航的经济秩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建筑,随时坍塌。
四、在中国西南方向形成巨大的战略牵制力的风险
中国现在最大的威胁来自东南面的海上,朝鲜半岛、钓鱼岛、台湾和南海都对中国形成战略阻碍,其中中国最重大的核心利益台湾维系着美国围堵中国的第一岛链,台湾问题解决,意味着第一岛链的破裂,意味着中国海军能进入半远洋的第二岛链。中国的重大军事资源主要围绕着朝鲜半岛、钓鱼岛、台湾和南海做扇形分布。和印度的军事冲突,意味着中国不得不将重要的军事资源调配到西南来应对印度的军事压力,分散中国的军事实力,这样印度在中国西南方向对中国形成巨大的战略牵制力。只要一个方向上发生战事,中国都难以集中最优势的军事实力来应对,陷于顾此失彼、首尾不相顾的被动局面。印度又是一个难缠又胡搅蛮缠的十亿人口量级的核对手,一旦在中国西南方向形成的巨大的战略牵制力长期化,会极大消耗中国宝贵的军事战略资源,
五、如何结束战争的风险
美国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家约翰·伯伊德(John Boyd)提出:“开战在我,终战在彼”,这是军事战略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但也是常常被忽视的军事原则。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