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河湾,沪版“清明上河图”
苏河湾,沪版“清明上河图”
苏河湾,位于苏州河北岸,东起罗浮路、武进路、河南北路,西至长寿路桥,北至交通路、虬江路,约3.2平方公里,在上海版图上伸展出蝴蝶之状,而今,它也正经历着蝴蝶般的破茧重生。
1843年上海开埠,苏河南岸逐渐出落成近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一河之隔的苏河湾,除东部被划入美租界成为“十里洋场”光怪陆离的一部分,中部与西部,依然是遍布农田、湿地、沟汊的荒凉之地。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苏河湾一跃成为“华界工厂发源之大本营”,撑起近代民族工业的脊梁。然而,它也一次次在炮火中被夷为平地,成为八百壮士的壮烈背景。近代史上屈辱、壮烈、自强与繁华的一幕幕在这片土地轮番上演,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史创新学科首席专家、《上海学》集刊主编周武日前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讲述了苏河湾崛起、毁灭、重建、再造的历程,跌宕起伏的传奇。
苏河湾,从1843年上海开埠至今,几经风霜,几度轮回,是上海历史的见证者之一
最能体现海派文化的街区
澎湃新闻:《品读苏河湾》这本书认为苏河湾孕育了上海早期民族工业的繁荣。和上海其他有百年历史的街区相比,苏河湾有何特点?
周武:这本书是我和几位青年学人一起写的,最初只是完成一个交办的课题,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苏河湾,了解苏河湾。苏河湾是上海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区域,这种文化底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文化”:
一是苏河文化。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它催生了大半个上海,也催生了苏河湾,今日苏河湾就介于吴淞江新旧河道之间。近代以来,苏州河一直是沟通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苏河湾临水而兴,拥有4.7公里的滨河岸线,还有11座风姿各异的跨河桥梁,都是苏州河赐予苏河湾最具诗意和神韵的水景。
二是工业文化。苏河湾西藏北路以西地区曾是甲午战争后上海快速崛起的四大现代都市工业区之一,而苏河湾现代都市工业区又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新开发区,也是上海民族工业最集中、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区域,早期的缫丝业、制茶业、碾米业,尤其是稍晚的面粉业、印刷出版业,等等,都曾经是苏河湾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其中商务印书馆、福新面粉厂更不仅是上海,也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虽然,苏河湾都市工业区在一 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中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但它是近代工业文化的缩影,其中凝聚着通过实业振兴来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的强国梦想。
商务印刷馆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三是铁路文化。中国之有铁路始于上海,上海之有铁路始于吴淞铁路,而吴淞铁路的起始站即设于苏河湾。此后,沪宁铁路车站、北站、麦根路货站(上海东站)和新客站都设在苏河湾,可以说,苏河湾见证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发展到繁荣的全部历史。
四是海派文化。众所周知,最能体现海派文化特色的有三样东西:石库门里弄住宅、海派艺术和月份牌。石库门是上海最典型的民居,苏河湾不仅是早期石库门的发祥地,而且是现在上海遗留石库门建筑最多、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吉庆里12号是“清末海派四杰”之一的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故居,是一幢三间两厢的二层石库门建筑,吴昌硕在苏河湾居住了整整14年,艺术生涯最为鼎盛、辉煌的年代都在这里度过。北山西路上的“穉英画室”则是近代上海赫赫有名的月份牌年画的发源地,杭穉英邀集何逸梅、李慕白等著名画家于1923年创办。穉英画室出品的月份牌因质量地道、风格新颖,极受欢迎,几乎包揽了整个上海的月份年画市场。
五是红色文化。苏河湾是许多红色报刊的发源地,知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热血日报》、《公理日报》、《向导》、《布尔什维克》等红色报刊大多在苏河湾地区印刷、出版。而今全国各红色游览点所展示的许多红色文献、文物,包括许多党内文件,如《中央通讯》、《支部工作》等,其最初都是在苏河湾起步的。
上述“五个文化”交织,构成苏河湾人文历史中最具魅力的部分,是它区别于其他城区的特质所在。
澎湃新闻:为什么说苏河湾是石库门的发源地之一?还有哪些上海元素滥觞于此?
周武:石库门是上海最著名的里弄住宅形式,因大门采用条石箍门和乌漆厚木而得名。闸北是现在上海遗留石库门建筑最多、最重要的区之一。隶属于苏河湾地区的山西北路西边,是最典型的早期石库门诞生地,出现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类老式石库门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一般分为两层三间两厢,或者两间一厢,门内有小院,楼下正中一间客堂,东西两面为厢房,客堂后是狭窄的扶梯,再后是厨房(灶披间),厨房之上另有一间小屋,俗称“亭子间”。新式石库门则出现在20世纪以后,适应小家庭增多的趋势,房子由原来的三间两厢变为单间或双间一厢。
苏河湾的众多石库门里弄中,前几年尚保留完整且富有建筑特色的还有位于天潼路847弄的慎余里。这条石库门里弄建于1931年,共有房屋16幢52单元,占地8100多平方米。石库门相对低廉的房租,使苏河湾成为各路艺术精英的荟萃之地和海派文化的滥觞之地。最具海派文化特色的海派书画、月份牌和连环画皆以此地为创作的大本营。如紧靠东部租界的北西藏路西侧蒙古路北侧公益里,就聚集了30多家连环画出版机构。
慎余里,曾是海派书画、月份牌和连环画的创作大本营,如今已经拆除 澎湃新闻记者 杨一 图
澎湃新闻:除了工商业,苏河湾在文化上亦对近代史产生影响,有人说它是“新文化运动”基地,这个说法确切吗?
周武:在商务印书馆的带动下,苏河湾的出版印刷业呈现出逐渐集聚的趋势。成立于1916年的大东书局,数度搬迁之后,于1930年迁址商务印书馆的发祥地之一苏河湾北福建路2号、3号。后来,大东书局发展为仅次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的民国时期第四大出版印刷企业。除商务、大东两大出版印刷巨头之外,整个苏河湾地区的书局、书庄、小印刷厂更是星罗棋布。据统计,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就有万叶、湖风、世新、文华、国粹、天机、天成、燮记、石竹山房、文粹、大通、粹英、文益、童年、经纬、东方舆记、美华、鸿裁、春咸、槐荫山房、荣记书庄、华大、庆记、联华等书局、书社五六十家以及上海印务公司、元丽印务局和友文印刷所等大量的印刷企业,仅已登记的铅印工业同业公会会员133家,彩印会员27家,铸字制版会员18家,纸业会员11家,油墨会员5家,装订会员122家,印刷机械会员16家,共计332家。这里的印刷产业占据了上海的70%。就这个意义而言,说苏河湾是新文化运动的基地并不过分,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大宗读物都是在这里印刷,并销往全国各地的。
澎湃新闻:那个时代都有哪些文化界人士在苏河湾生活过,有相关作品吗?
周武:在苏河湾生活过的文化界人士甚多,除前面已提及的海派书画大师吴昌硕,月份牌名画家杭穉英、何逸梅、李慕白等人外,近代出版家张元济早年也曾在苏河湾居住过多年。1902年应夏粹芳之邀,张元济入商务印书馆,主持编译所工作。时编译所设在北福建路唐家弄(现福建北路天潼路一带),他就迁居与编译所较近的文极司脱路长康里(现闸北曲阜路文安路)一幢三上三下石库门房屋。直到1909年才迁往苏州河南的长吉里(西藏路芝罘路转角)。
区位交通优势催生的华商发源地
澎湃新闻:苏河湾被称作“华界工厂大本营”,为什么华界工厂会云集于此?当时具体有哪些工厂,这些工厂后来的去向如何?
周武:苏河湾地区不但具有水陆兼具的交通优势,而且东面毗邻租界,南面和西面与租界仅一水之隔,但地价却为四区最低。据民国学者张辉的研究,1930年每亩平均地价公共租界东区为16594元,西区28612元,北区是52947元,中区150879元。而华界的沪南区仅8262元;包括苏河湾华界地块在内的闸北区则更低,每亩平均仅6058元。也就是说,苏河湾华界地区在交通和区位上并不比租界逊色,但地价却还不到公共租界最便宜的东区的一半,这还是1930年的数据。
苏河湾华界地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自辟通商场后,才修筑马路,设立巡警,建设水电等市政设施;在此之前,除老闸和新闸两个市集外,大部分地区尚是人烟稀少的荒烟蔓草之区,地价差距只会更大。因此,上海工业化启动后,闸北地区就非常自然地成了资本较为弱小的华商进行产业投资的首选之地,发展迅猛。
据1930年上海工业门类调查,闸北地区的纺织、化工、食品、印刷和机电工厂数分别占全市同业工厂总数的41.57%、23%、22.38%、29.57%和16%。特别如丝茧、面粉、搪瓷等多种工业,大多集中在苏河湾华界地区,所以,苏河湾被称作“华界工厂大本营”。如缫丝工业,1917年这里就设有48家丝厂;1926年50家,占上海市丝厂总数的60%以上;1929年达到78家,占上海市丝厂总数的70%以上;至1937年前,“沪市丝厂有一百数十家之多,均在闸北,仅极少数丝厂在苏州河以南”。再如制茶业,据统计,1929年上海有制茶厂57家,共出口茶叶6.14万箱;其中,苏河湾华界地区45家,租界地区9家,两者共出口茶叶5.82万箱,占到95%以上。至1936年,上海有茶厂38家,全部都在苏河湾地区,其中华界20家,租界18家。面粉业,荣氏家族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面粉厂——福新面粉厂即设在苏河湾光复路。印刷业,以商务印书馆和大东书局最为著名。其他如搪瓷业、油漆业、棉纺业、棉织业、丝织业、绢丝业、卷烟业、饼干糖果业、制药业、玩具业、机器业等工业门类,苏河湾也具有一定优势。
过去的苏河湾沿线有着众多的华界工厂,其中,纺织业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
这些工厂除设在苏河湾东部原租界地区者外,几乎全部毁于侵华日军发动的一 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战胜利后,这里又陆续建立起一些工厂。从1950年开始,原闸北区开始实施“南厂北移”战略,先后在苏河湾以北建成了以化工、仪表为主的和田工业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彭浦工业区和以高新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市北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区。在这个过程中,地处闸北区南部的苏河湾地区因紧邻上海的城市中心区域,工厂不断外迁,除苏州河沿岸有数家中型工厂如扬子木材厂、第三碾米厂、华丰搪瓷厂等外,其余仅剩一些小型工厂错落在住宅区内,生产电子、轻化工等产品。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时苏河湾已成为以居民住宅为主的生活区,并且大多是里弄住宅和危棚简屋。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