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讲良心没有毛泽东 a000000David Liujj
張耀傑:人性敗壞是唯道德論。再壞有當初的流放犯之地的澳洲人壞嗎?他有主動或被動站在道德高地,為專制、獨裁洗地的嫌疑。澳洲、印度、日本、德國戰後的重建歷史表明:還是那些道德低下的流放犯、戰犯、文盲,國家的文化整體不高,只要根本的政治制度變了,吏治清明、文化向上、個人的道德總體上說來沒有牆國囂張:因為新聞自由,司法獨立,三權分立制衡。在236年前的1783年獲得獨立的美利堅:300萬西部牛仔道德、文化高嗎?為什麼有今天的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因為《獨立宣言》確立了天賦人權的思想基礎:生命、平等、追求幸福;主權在民,政府侵害民眾,民眾有改變政府的天賦權利。而後有《美國憲法》和各種修正案加以落實和保障:如新聞信仰的自由、自衛持槍的權力⋯⋯转
三个层面的问题。一,“败坏”说?是人性败坏,还是文化败坏,所谓败坏我的理解是失败和恶劣。二,承认“败坏”,是执政者、执政集团承认败坏,还是你、我、他,民间承认败坏。执政者、执政集团承认败坏之后,是被动改革,还是主动改良。你、我、他,民间是思想启蒙还是践行革命?三,如何实现改变?曾宁2016.9.29
转文:张耀杰的部分说法是有道理的。但被说得过于复杂化了。中国问题的根源是在于文化。丑陋和专制的文化,塑造了丑陋和恶劣的国民性、民族性格。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并不复杂。这就是从西方搬过来一套现成的、成熟的民主政治的制度文化。这就像台湾、日本、香港、新加坡,在保留各自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毫不含糊地建构起一套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文化及其体系。至于是通过改良还是通过革命,只是一个路径选择问题。曾宁2016.9.28
【转】张耀杰说:中国社会的出路并不在于所谓的改良或者所谓的革命,而在于老老实实地承认整个社会的人性败坏,以及由此而来的制度败坏和文化败坏;并且在此基础上正大光明地学习引进普世性的价值谱系、法律制度,正大光明地借助于外力甚至于外债。
a000000David Liujj
张耀杰是逻辑错误:人性败坏带来制度和文化败坏。他认为中国人都是坏人?所以没有好制度、好文化。
这种人也配写书?逻辑混乱!转
@悟道人(卢子)
@曾宁 将改良和革命分立而论的人是自我意识有毛病。转
一个连民众的基本的生命的权利都不尊重的人,如何能够得到民众的尊重?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满嘴的为人民服务,和高呼人民万岁,就能够得到民众的支持和尊重?这样的民众又如何能够得到后世和后人的尊重!曾宁2016.9.29
【你们连毛泽东这样的人都不尊重,还会去尊重普通的民众吗?】
转一个红三代在他的朋友圈转发了一篇有关毛的文字引出的反应。[呲牙]
欲适 .四荷
人要讲良心,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是怎样的,他让普通的中国人懂得了做人的尊严,他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妇女获得了新生。别忘了,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怎样诞生的,别忘了,婚姻法给中国人带来多少幸福与自由的人生。要说争民权,倡民主,为民生,毛泽东可称鼻祖。收获让历史增色。你们宣传民主宪政是你们的自由,但污毛,辱毛就是你们的不对,最简单的道理,你们连毛泽东这样的人都不尊重,还会去尊重普通的民众吗?(今天我转发了你发的孔子与毛的文章,就有这种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回击,牠们(领X们)对大众的洗脑太可怕可悲!转
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和孔夫子对中国人的国民心态,民族性格影响最为深刻,某种意义上,毛泽东比孔夫子的影响还要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如果说孔夫子影响的还只是中国人的浅层性格,那么毛泽东则在更为广泛,更为基础的意义上,影响和塑造的是全体中国人对权力盲目的,无条件的,无底线的,彻底的迷信和崇拜。曾宁2016.9.27
可立:刚才在有个群看到有人说全国觉醒的民主群就好几百万。可信吗?
有没有总共有多少微信群、其中多少民主群的比较靠谱的数据?
曾宁:这个数字估计有一些过于夸大。
可立:上次好像你说了一个全国有多少微信群的数据?有多少民主群肯定很难知道,但是有多少微信群还是相对容易知道的吧?
曾宁:全国有7到8亿微信用户。两千多万个微信群。时政类微信群,尤其是民主类微信群,有几万个就不错了。
可立:哦哦。而且,重复入群的也不少。当然,如果没有群的重叠,传播就不可能完成。
曾宁:一般人少的加入三、五个,十来个微信群,多的加入三、五十,甚至更多的微信群。
可立:是的。
曾宁:信息在微信这个平台上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辐射,也就是转发来完成。
2016.9.29
网友问:关于革命和改良,假如毛泽东以最高统帅之躯推行改良结果会如何?
曾宁:没有革命的压力,就不可能有改良的动力。毛如果懂得改良,毛,就不是毛啦。毛只可能在革命的轨道上,沿着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将革命进行到底。毛的,革命的逻辑的演变的结果,最终就是文化大革命,培养和塑造彻底的,一大二公的,无产阶级革命小将。所谓穷折腾,瞎胡闹。毛自己也未必懂得共产主义的乌托邦是个啥样?曾宁2016.9.29
(2016/10/16 发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