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权问题答客难(二) 主权问题答客难(二)
【答客】或谓“主权在民很容易变成小人政治”云,这是不明主权概念的内涵外延,以为主权在民就是民意独大,或者小人为政。殊不知主权开出的只是一定的政治权利而非政治权力。只要政权(政府)能敬天保民,用好行政、司法、教育等权力,就可成就君子政治,并使人民“有耻且格”。
【答客】《孟子万章上》说:“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明确否定了主权在君。百神享之与否缺乏可实证性,故也不能说主权在神。事治和百姓安之则可实证,接着又以民意所向为舜禹正式登基的许可证,可见主权在民。
【主权】说主权在天,肯定没错,就像说治权在天也没错一样。然主权、治权属于政治范畴,必须自天而人地落到实处。如殷纣王的主权在天论,中世纪的主权在神论,都是悬空而论。法家的主权在君论、康梁派的主权在国论倒落实了,奈何落处不对,前者有恶果,后者有大弊。
【答客】或问:“你说儒家道援天下,救世心切,在救援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过度关注被救者的态度意见呢?答:道援方式不一,以建立政权的方式道援,就必须获得相当数量的人民的支持。这是对人民主权的尊重。在立国建政的时候,礼闻顺天应人,不闻霸王硬上弓。
【答客】或问:儒家也讲主权在民,与自由主义有何区别?答:自由主义蔽于民而不知天,不知天道,没有道统的统帅。下有民意基础,上有道统指导,仁本主义政治品格特别优秀,礼乐刑政一应俱全。民意完成授权,退居二线之后,自由主义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仁本主义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
【答客】或谓主权在天,君民即政府与民众共有和分享,不知主权具有不可分割性。此言如果成立,伯益就不用让位于夏启了,至少可与启共有天下,因为伯益是夏禹荐之于天的;汤武革命更无法进行了,因为桀纣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自然享有主权。此言如果成立,家天下政权一旦建立,便成永动机了。
【答客】或说:“民众与政府分享、共享此权利(指主权)。民众理应忠于天命主权下的政府,政府理应保障民众在天命主权下的人民权利。”答:应然并不意味着必然。如果政府不能保障民权、领导堕落为桀纣,民众还要效忠吗?不愿效忠怎么办?如果政府亦享有主权,问题就无解了。
【答客】或谓“主权在天,选权在民,治权在君,教权在师。”这是将主权割离选权并架空虚置了。唯主权在民,民才能授权于君(政府),选举只是授权的方式之一。若民无主权,选举权从何而来?革命权又从何而来?
【答客】或说:“孟子说君权天与,即意味着主权在天,圣言煌煌,岂能妄加异议?”答:此质问最是有力。然孟子说过“君权天与”之后,即引用《泰誓》天视民视、天听民听之言,将天意与民意完全等同,主权在民就是主权在天,两者没有丝毫分别,不许丝毫分别。我与孟子何尝有异议?
【天意】除了民为邦本、民为君本外,儒家还有民为天本说。蔡沈《书集传》中有“以民心而察天意”,“民心所存即天理之所在”,“以民心为天命”,“民心又天命之本也”等说法,民心为天命之本,即民为天本。蔡沈是宋朝大儒,朱熹弟子,《书集传》是他解读《尚书》的结晶。
【天意】天之下,主权与道统各有代表。论主权,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任何人和势力不得私之;论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历代相传,唯圣人才有资格代表之。论主权,人民最大,民意至上,民心代表天意,民心所向就是天命;论道统,圣人最大,圣经至上,圣心代表天道,圣心所发就是天理。2015-12-21余东海
(2015/12/21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