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体·内篇”第五章 五、是思想创造了人类
(041)
为什么盐能消毒且有营养?因为人类原先可能是在海水中长大的。为什么思想能使人活跃并富有能力?因为人是思想所创造的──不是我们创造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我们。
不是我们创造了思想,而是思想创造了我们──所以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思我故我在”:我们被思想所运动,所以便被产生了。
(“我思故我在”翻拍了《约翰福音》前三句话,形成一句简练的格言:“我思、故、我在”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翻拍了“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虽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思”翻拍了“太初有道”,“在”翻拍了“道就是神”:因为神是一切存在的源头。“道与神同在”则是“太初有道”与“道就是神”之间的过渡和连接:因为“道”见证了“神”的存在,正如“思”见证了“我”的存在。人本主义在笛卡尔的这个翻拍过程中悄然取代了神本主义,但即使如此偷梁换柱,脱胎而来的痕迹依然十分明显。在我看来,正因为“我思、故、我在”承袭了“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的陈述,所以也就顺利切入了人们习惯的思路,同时又因为推陈出新的表述而让不明就里的人们拍手叫绝。)
(042)
思想决定事实。
“本质”是一种直接的、纯粹的思想,“现象”是一种间接的、混杂的思想。
(043)
人已经被训练得超出其所是,并因此反会悲伤绝望──为了注定要失去那些本来就不是他的东西而悲伤绝望,这难道不是一种根本意义的庸人自扰么?但这是必定会发生的,由于贪欲,也由于恐惧。佛教的涅槃就是要求消除这一贪欲,但是它却用了一种错误的方法,要求人变成植物那样的比较低级的“无思无虑”的东西,而不是推动人成为某种更为高级的“思者”。
(044)
不可知论与终极信仰,一点都不矛盾;相反,不可知论还是终极信仰的永恒证词。科学与宗教可以一点都不冲突,相反,科学可以是宗教的最新诠释。
(045)
无情的圣人,并非思想主权的代言人──“思想”显然兼容了“直觉”与“理性”、“感情”与“理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甚至包括了“梦想”与“疯狂”。
(046)
只要导航系统有零点一度的偏差,行者就无法走出直线而只能原地打转,偏差越大,转圈越小,在“向前”的错觉中,在自我的圈套里迷航──所以,人需要成为一个“思者”才能摆脱迷路的苦恼,尽管世界上没有一个头脑可以“准确体现了客观事实”。
(047)
我们生活在一个现象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由上帝的语言所创造的或自然的信息所衍生的),而判断这些现象的乃是我们的思想(这些思想也由上帝的语言所创造的或自然的信息所衍生的);所以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我们都只能活在思想的主权(上帝的语言或自然的信息)之下。
(048)
道德观来自价值观,价值观来自认识论,只有少数人能够超越认识论抵达神恩,获得出人意外的喜乐。
伟大的征服者,其实都是“思想的无意识工具”。
(049)
“物理定律”,其实还是一些思想:“主观的物理定律”是“人类发明的思想”;“客观的物理定律”是“支配宇宙的思想”。
自然科学思考世界,人文学科(伪装成为“社会科学”)思考自身,艺术与宗教体验自我。
过时的自然科学结论,比之过时的人文学科结论,更为可笑、更容易显露其谬误──这是因为,自然科学的结论既容易得到“证实”,也同时容易遭到“证伪”;而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作为一种思想,面对不同的论证,当然也就具有不同的命运了……自然科学立即失效,人文学科缓慢消亡──这是“思想”,无关“真理”。
(050)
物理学家是在用科学的方法,建立自己的神学体系──大爆炸取代了创世记;但是科学和神学都依赖人的语言而存在,都承认对于宇宙的认识需要某种“思想基础”──那就是思想主权的所在之处。
说“宇宙没有目的”或说“宇宙具有目的”:都是某种思想的结果──除非,“人比宇宙更大”、“人心能够包藏宇宙、吞吐万有”。
此文于2014年09月23日做了修改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