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之文化一詞 說中國之文化一詞
湘西 黃碩雄 2012年 10月8日
香港才子 陶傑約同才女 毛孟靜於某日晚在某電台東拉西扯談一點「中國文化」…。
陶某說中國之所謂「文化」翻譯成英文則是「culture」。
筆者對英文「culture」一詞的典故及含義並不了解,亦不知曉與中文所說「文化」一詞的含義是否相同;由於 陶某說中國人所講的「文化」是指「文學」中的「文以載道」,就使我有必要作出解說…。
《論語》學而第一:「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全段主要都是從日常生活中講求「孝、弟、信、愛、仁」,然後有閑暇,則以學「文」。
唐、宋以後,則有「『文』以載道。」之說,是以「文章」作教化之理。
孔子所說的「…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個「文」是指「禮、樂、射、御、書、數」以至漢儒所講的「詩、書、易、禮、樂、春秋…。」故此漢字的「文」實有「化」的概念。
「春秋無義戰」。孔子見當時禮崩樂壞,社會沒有秩序,故反對「僭越」自身階級以顛覆國家正統政權,指出「名不正,言不順,言不順,事不成。」故有「君子復禮為仁。」
甚麼是「禮」呢?「禮」者,「理」也;「禮」是一種合理行為。印象最深刻的是讀初中一時,一位帶著中山口音的老儒生說,與人「握手」為禮,必然面露笑容,躬身,伸手,力度視乎感情而適中,內心自然的表現;斷斷不會伸手,側身,面帶怒顏…。此之為「禮」或「無禮」,「禮」是一種真正感情的表露…。
「禮」是「表裏如一」合理的行為,放諸四海而皆準;堯舜禪讓,周公實行「井田制」解放從戰爭中虜獲的奴隸,都是一致的「正面」文化。
在舊中國的確比舊西方更加開明。舊日的中國人並無「宗教」固蔽殺害異教徒;亦不以「海盜」為榮;更沒有為財富而販賣鴉片及黑奴;亦無尋寶藏而滅絕性虐殺其它民族;更無上千年的「十字軍東征」…;我漢民族同化彼異族異化之例舉不勝舉。三寶太監七下南洋而西洋全為揚我漢、回及各少數民族恩威。故來生應該再作中國人,我以光明磊落的中國人為榮。孔子「復禮」不知不覺成就了他的萬世事業。
一個人之所以稱得上為「人」而有別於禽獸,是因為有「良知」不甘心於錯誤,而要求改正「不合理」的行為;但是,每一個人對「禮」(合理)的「認知」都有所不同,良心沒有一個標準…;依靠自己的良心判斷,從「禮」的規範,並不可靠,很多人都不免自甘墮落。
同時,人類亦有「愚暴」天賦氣質,並不是全然可靠「祈禱」來消除,「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真實可行的是靠「樂」,各種悠揚和悅的「聲樂」作用於身心,可以使心靈寧靜,陶冶「人」的情操,提高道德氣節,使品賦超逸…,不讓「身體欲望泛濫胡為」而能夠有所節制,「從心,所欲不踰矩」;故設為「禮、樂揖讓以涵養理性(良知)」,「不可須臾離也。」聽福建「南音」應是漢、唐古樂,正正獨有這種作用;但與仲尼的要求仍有差別,那是聽完他所說的「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而聽那吵耳的流行聲樂使血脈澎湃,心情淫蕩,故而放「鄭」聲。孔子要求「聲樂」能「有益身心」,發乎情止乎禮,合情合理,否則加以斥責。此所以為西歐「聲樂家」指中國「聲樂」停滯不前。其實,孔孟儒家要實現一個「無兵文化」的社會,消弭戰爭於無形,何止「聲樂」停滯不前…。我們的「火藥」用作「煙花」歡慶,西歐何曾不進步到用作殺人武器。
「射、御」是指射箭、騎馬,用現代語言是所謂「軍事」訓練。通過軍事訓練,止戈為武;現在美國把「賊贓」琉球群島、釣魚台列島交給日本,我們不輕言戰,但執政者必需「備戰」,以雪「國恥」,亦惟有以戰止戰。
「書、數」則是現代所謂「通識教育」或通材教育。無需細述,沒有受教育的人,乃「人頭豬腦」。
所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都稱之為「文」,而所有「文」都有「化」的功用,故稱之為「文化」;否則就是沒有「文化」的野蠻人。單有「文」而沒有「化」的作用,是弱者所為,不利於「人心」,不利於社會風習,流於傷風敗俗,必需加以貶抑。
現代的電腦戰爭遊戲,緊張刺激心血管的電影,陶某最崇優日本的「AV」真人騷…,都可以稱之為「文」,但這種「文」是沒有「化」的功用;亦可以說是一種「反面」文化。英文語系的所謂「culture」與中國古聖先賢所講「文」而「化」之的「文化」一詞,我認為在意義,作用和目的…基本上是不同的。
陶某單指「文以載道」是「文學」而有「化」的功用,則是片面的。僅是屬於《六藝》中的「書」類。
(2012/10/13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