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雍正不同的治贪之道及其启示 声明:此文作者禁止复制,如需转载必须经得作者同意。
曾节明 : 康熙、雍正不同的治贪之道及其启示
(民主论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持完整)
满清王朝著称于史的真实东西,除了文字狱和民族压迫,就是它的腐
败无能:满清是一个贪官(和珅)比皇帝还富的朝代;满清是中国历 史上唯一一个卖官卖官制度化的朝代。
但凡事都不应绝对化,超级腐败王朝满清,也出现过一段吏治清明的
时期,那就是康熙时期和雍正时期。康熙帝统治时期,是清朝清官最
多、风气最正的时期;雍正帝统治时期,则是官场纲纪最为严明、官
吏最为兢兢业业时期。康熙、雍正时期吏治的清正廉明,得自于康熙
帝和雍正帝成效斐然的治贪之道。
治贪之道,首先在于选拔官吏的标准。关于用人,康熙帝认为“节操
清廉,最为紧要”。他亲政之后,一反多尔衮和顺治帝藏污纳垢、唯
我所用的粗放做法,以清廉作为选拔官吏首要标准;但另一方面,康
熙帝又反对朱元璋的“以猛治国”,拒绝效法朱元璋采用剥皮等酷刑
苛法惩治贪官的做法,而是以培养和褒扬清官为主。康熙帝认为:
“宽仁”才是长久之道,治家治国都应当以“宽仁为本”,采用酷烈
手段惩治贪官,是不能治本的消极防堵措施,治本之道是培养一种清
廉的风气。
因而,康熙帝玄烨在位时,非常注重对官吏道德品行的考察。他以经
常出巡的方式倾听民间舆论,平时注意通过秘折等渠道了解各级官员
的名声好坏、甚至多次采取微服私访的方式,调查了解官吏的品行。
康熙帝在位期间六次南巡,每次都一路访察清官,并下令各地督抚举
荐清廉;康熙帝特意命令文宣部门,大张旗鼓地宣传清官的事迹,传
抄全国,意在让天下官员仿效。
两江总督于成龙病逝时,康熙因他“清操始终一辙,非寻常廉吏可
比,破格优恤,以为廉吏劝”,加赐太子太保,谥清端,降旨地方修
建祠堂,并亲自书写“高行清粹”四字,制成楹联,赐予于的后人。
〔1〕
精明的康熙帝,深知清官容易为奸佞者诬陷谤毁,故从不轻惩,还立
下了不准杀言官的规矩(这一规矩后来被乾隆帝破坏)。康熙朝“治
行为畿辅第一”的彭鹏,因事多次受到革职处分,但康熙都改为降级
留用,直到被降了12级,仍奉旨留任原官。〔2〕
康熙帝还一反多尔衮、顺治帝严禁舆论议政的做法,鼓励民间为清官
树碑立传,也容许百姓张贴大字报揭发贪官的劣行,以这种一正一反
社会舆论对比,鼓励清官、贬斥贪官。〔3〕
在玄烨的努力下,康熙朝成为满清清官最多、风气最正的时期。康熙
时期,也是清朝国力最强盛、社会最具活力的时期。
◆
然而,雍正帝继位后,却完全反其父之道而行。胤祯一上台,就废弃
了其父的用人路线。他的用人之道,处处与玄烨背道而驰:玄烨选拔
官吏,以“节操清廉”为首要条件,而胤祯选拔官吏,“宁用操守平
常的能吏,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4〕康熙帝通过舆论来鉴别官
员的操守政绩,通过扶植、保护、褒扬清官而倡导一种廉正的官场风
气,雍正帝则倚重能员、鄙薄清官,他漠视针对官吏的舆论,甚至偏
激地认为“舆论全不可信”、“舆论皆称好者,想必是沽名邀誉、欺
世奸诈者流”。〔5〕
尤其绝的是,对于清官,雍正帝不仅不予倡扬,还加以压制。他一反
康熙帝的做法,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以根除官
员“好名之风”。〔6〕
因为重视舆论民情,康熙帝的“兴廉”措施比较公开化、透明化,而
雍正帝的吏治手法则倾向于特务统治,在中央创立密摺告密制度,并
且豢养特工队伍,对官僚进行跟踪、刺探、监控。
康熙帝反对严刑苛法治官,不轻易惩治大臣;雍正帝则一改康熙的宽
仁作风,追求吏治的“严明”,他大力整顿吏治,严格清查钱粮亏
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酷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雍正帝的治
贪之道,近似于朱元璋的“以猛治国”;为了消减贪污腐败的欲望和
借口,雍正帝还别出心裁地搞出了“养廉制度”,他以“耗羡归公”
为名,以贪官的赃款和所抄没的家产为基金,让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
“养廉银”。雍正帝是中国历史上率先实施养廉制度的皇帝。
虽然处处与康熙帝反其道而行,雍正治贪照样获得了卓著的成效。雍
正朝的官吏普遍勤勉奉公,而行政效率比康熙时期犹有过之:雍正帝
在位仅13年,迅速填补了国库亏空、还完成了军机处设立、摊丁入
亩、废除贱籍等一系列重大改制措施、展开了对西南苗疆的“改土归
流”(改间接统治为直接统治)。是雍正帝,而不是乾隆帝,延续了
康熙帝开创的满清鼎盛局面。
◆
治贪之道,康熙帝、雍正帝截然相反,那么哪一种更加高明呢?
应该说,比起雍正帝,康熙帝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
一个做官的人,到底是选择廉洁还是选择贪腐,与荣誉感大有关系。
荣誉感,是人的一种强烈高级精神需求,获取荣誉欲望的满足感,要
远比性欲等本能欲望的满足更深刻和持久;而当官,首先是一种国家
赋予的莫大荣誉,人们追求高官,首先是追求这种地位带来的显赫荣
誉;而且,能够金榜题名当官的人,多是家境较好的人家或清贫乐道
的书香门第,他们一般发财欲望并不强烈,而获取名誉和地位的欲望
很强烈。
康熙重用、倡扬清官的做法,就是顺应为官者的强大荣誉需求的一种
正向引导,能够起到根本性的作用;相比之下,雍正帝刑杀贪官的治
贪之道,是一种以恐怖吓阻贪腐行为者的做法,尽管见效快,但无法
达成对象自觉自律的目的,以严刑苛法的方式治贪,象张满的弓,不
可能久张不驰,而稍有松懈,贪腐行为必然更加死灰复燃。因此,康
熙帝倡扬清官的治贪之道,比起以刚猛肃贪的办法,更能治本、更能
竟长久之功。
康熙培养官场清正廉洁风气的做法,更是维持清明吏治的长久之计,
因为风气是类似意识形态的东西,影响巨大、无所不在,清正廉洁的
社会风气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整体环境的教化,人从小耳濡目染其
中,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清正廉洁的人。风气就如同气候,在适宜的气
候下,肥沃的土壤自然能够长出优良的菜蔬瓜果。
雍正帝对贪官“无情斗争,残酷打击”的手法,固然可以收到立竿见
影的治贪效果,但是同时会早就大批冷血兽性的酷吏、形成残忍野蛮
的官场和社会习气;雍正帝搞的告密制度和特务统治,更会助长猜忌
告密之风、败坏社会道德。就如同杀人比盗窃更坏一样,酷吏比贪官
更坏,雍正帝的治贪之道,虽然见效快,但长此以往,会造成一个狠
毒残忍、激烈倾轧的官场,和一个告密成风、道德败坏的社会,这比
单纯的贪污腐败更糟。
雍正帝压制清官的“好名之风”,长期以往更会极大地败坏官场风
气。雍正帝刻意压制清官扬名,无非是要压制独立人格,因为依靠自
己品行获取民间荣誉,是一种独立于皇权的人格行为,这种人格独立
的表现,是异族政权的统治者(特别是不自信的统治者)所特别戒惧
的,雍正帝对清官名誉上的压制,流露出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大夫精
英阴暗鄙劣的猜忌心理。
对清官名誉的压制,无疑会极大地挫伤清官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使他
们精神上孤立无援,容易变得心灰意冷,失去恪持道德操守的持久动
力;对清官的“好名之风”的刻意打压,也使得敬慕清官的官、民寒
心,优良的道德操守不能称颂于世,就会消灭道德砥砺的风气,使整
个社会风气趋向平庸、媚俗:官吏失去了清官荣誉感的激励,社会又
逐渐丧失培育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土壤,吏治和社会的全面败坏、
堕落也就是时间问题。
可见,雍正的治贪之道是非常短视的方法。康熙帝对贪官颇为宽大,
康熙朝却清官众多,官风世风廉洁:张伯行、于成龙、陈¬灩佟⒄排?
翮、施世纶、蔡世远、陈鹏年、郭琇、彭鹏等中高级官员,都以道德
操守称颂于世,清官受到普遍尊崇和仿效,士大夫竞相以“清名”自
矜,官员敢言敢谏,官场气氛活跃;雍正帝以恐怖手段刑杀贪官,却
早就出一个酷吏横行、百官战兢噤声、了无个性的肃杀官场,雍正最
宠信的鄂尔泰、李卫、田文镜,无不以刻毒狠辣著称,雍正朝的官吏
廉洁奉公,多非出于本心,只是畏于严法不敢出格;雍正死后,随着
乾隆帝治贪的松弛,吏治很快全面腐败。
在康熙之后,雍正帝的吏治之道虽然暂时撑住了一个鼎盛的面子,但
是同时埋下了全面衰败的祸根。
当然,雍正帝治贪的那一套也有超越康熙帝的优点:雍正帝首创的养
廉制度,给予惩治贪腐制度性的保障,从而使治贪政策的施行更具稳
定性;康熙帝的兴廉方针,因为没有形成制度,容易随着皇帝的更换
而改变,因人而废。
◆
其实,无论康熙的治贪之道还是雍正帝的治贪之道,都有很大的局限
性,因为这都是依靠专制独裁的权力治贪,其成效受独裁者个人因素
影响太大。康熙帝虽然要比雍正帝更能看到问题的根本,但康熙帝的
兴廉之道,很大程度得依靠皇帝个人的智慧和性格。康熙帝玄烨英明
干练、慧眼识人,而且品性也比清朝其他皇帝好,因此他能够准确地
访察清官、了解官员的德行、他能够辨别良莠,任贤举能、他能够随
机应变、把持恰当的火候、分寸和节奏,平衡和慑服各个派系,牢牢
把握着引领官场的主动权……如果换了一个个人能力和品行差劲的皇
帝,康熙帝的这种治贪办法就会施行不好;如果换了一个奸忠不辨、
弱智颟顸的皇帝,如崇祯帝,则注定会搞得人妖颠倒,把兴廉之道搞
成“兴贪之道”、“兴奸之道”。
而且,康熙帝的这种治贪之道,会随着最高统治者精力的下降而成效
减弱。康熙帝统治末年,因为衰老而疏于查考,官场风气有所退步。
综上可知,人治的治贪是靠不住的;能够持久见效的治贪之道,只能
是一种把培养道德正气和制度化的监督结合起来的治贪之道,历史证
明:只有好的宗教才能培育持久的、优良的社会道德,只有三权分立
的政治体制,才能够予权力以恒久的制衡和监督,因此,中国历代王
朝都不可能持久的廉洁,持久的、廉洁的吏治局面,只有在一个重视
宗教教化的、成熟的宪政民主社会才能够实现。
(成稿于2009-01-04中午星期日)
【附注】
1、3、《康熙御制文集》三集卷六、卷三;
2、户华为:《康雍二帝对清官的不同态度》《光明日报》首发;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