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御用文人的无耻面孔 在很多人看来,御用文人这个称呼无疑带有浓厚的贬义色彩,如今的中国最高领导人虽然不敢称帝,但其地位和君王无异。不同是,他们虽然位高权重,但仍然不能仿效古代君王让其子继承自己的政治地位。自民国取代大清王朝时起,帝王已经不再存在于中华大地,但御用文人却并未销声敛迹,到中共建政以后,御用文人的数量已经堪称空前绝后,诸如中国作协、中国文联这样的组织里面所豢养的几乎全都是御用文人,他们时刻充当着统治者的文化打手和专制社会的美容师。
古代的御用文人只需要效忠于君王一人,而现在的御用文人却是为中共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服务,谁当权就效忠于谁。在古代吏治清明的时候,御用文人往往也能秉笔直书,他们希望以更高的创作境界来维护当权者的统治,所以你仍然可以从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窥见不少御用文人的铮铮风骨。
如今的御用文人不仅仅才疏学浅,而且人品低劣,他们在对民众疾苦视而不见的同时,还不失时机地为当权者帮腔,向主子献媚,以换取金钱和名誉的施舍。在互联网尚未走入我们生活的时代,这样的御用文人往往非常为当权者所器重,即使他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劣迹斑斑,照样能浪得虚名和升官发财。
5.12大地震之后,中国人显示出了空前的团结,中国政府也因为震后救灾的表现而为国际舆论所称道。和往常一样,虽然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但充斥着中国媒体的依然是歌功颂德的声音。在天灾来临时,统治者积极面对并不遗余力地挽救老百姓的生命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有什么值得感恩戴德的?要说感恩,只应该限于受灾民众对民间和国际社会的感谢。
事实上,四川地震灾区的情况并非我们从中共喉舌媒体中所看到的那样乐观。虽然政府部门在积极解决灾民的生活问题,但豆腐渣工程对年轻学生的伤害却是幸存家长们所无法忍受的。从海外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有关报道,那一幅幅举起的学生遗像、一张张愤怒的面孔,都有力地向外界证实,灾民的悲愤情绪要远远大于对政府的感激。然而,这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在中国媒体上我们却看不到。
中共当局对媒体的控制真可谓是滴水不漏,就连余秋雨这样的知名作家也得通过代理上到海外媒体网站上才能了解到灾区不“和谐”的音符。余秋雨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含泪劝告请愿灾民》一文,劝告学生家长“不要被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应保持灾区的“动人气氛”。余秋雨这一举动无疑迎合了官方的意志,但在民间,却遭来了此起彼伏的口诛笔伐。文化批评家张闳《“媚语大师”余秋雨》一文曾批评了余秋雨文章充斥着恶俗与浮夸,直指余秋雨是以隐秘与暧昧的方式向权力不断地献上“媚语”,这一回,可以说余秋雨作为御用文人的丑恶嘴脸再一次表露无遗。
在中国,无耻的御用文人远不止余秋雨一个,就在网民对余秋雨的热情还未完全消退的时候,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又映入了我们的眼帘。王兆山6月6日在《齐鲁晚报》上发表词作《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以地震遇难者的口吻发出如是感慨——“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此作一出,立刻在网络世界掀起轩然大波,王兆山也一时间名声大振,不过,不是美名,而是骂名。
这位堂堂的山东省作协副主席似乎挺为自己的这篇作品而自豪,登报了还不算,在见报的同一天,他还在山东省作协举行的“诗衷歌恸鲁川情朗诵会”上亲自上场朗诵自己的作品《废墟下的自述》。王兆山的作品和余秋雨的文章一样,同样是“不同凡响”,网络论坛上有关他的帖子点击率和回复率居高不下。有网友在回帖时称王兆山为冷血麻木的“鬼魂派”,“南有余秋雨,北有王兆山”这样的口号也充斥着文坛江湖。
更为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王兆山的冷血词作问世之后,因羞与王兆山为伍,43岁的山东淄博作家李钟琴宣布退出山东作协。李钟琴认为被这种不学无术的人领导,与这种恬不知耻的人为伍是一种耻辱。《南方都市报》在随后的一篇报道中引述网友“流马”在其博客中的话称:“王词人朗诵完毕后,掌声大作,在座的作协诗人们无不纷纷叫好”。可以见得,让人失望的不仅仅是王兆山一人,山东作协的其他作家看来也都和王兆山一样,是地地道道的冷血动物,否则就是违心地溜须拍马。李钟琴同时还揭露了王兆山的词作不合词律,文理不通,认为他根本就不配被称为作家。
在一个权力横行、利益至上的极权社会,文学界注定无法产生真正的文学大师,反倒盛产余秋雨和王兆山这样无耻的御用文人。之前,在文学上缺少建树的女作家铁凝却能担任中国作协主席要职同样引起外界的质疑。这些无不说明,在中国,哪怕你再无耻、再冷血、再没水平,就算全国人民都对你嗤之以鼻,只要你能迎合上意,你不仅不会受到丝毫的伤害,而且还能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上位。而你要是秉承作家的良知去进行自由写作,则会时刻面临失去自由的危险。这种现实无疑在打击着一切有良心的作家,而鼓励着所有摇尾寻求权力乞怜的作家们。余秋雨和王兆山能有今天的社会地位,也许和他们平日里的媚上不无关系,虽然他们的出格言行不太可能让他们现在的地位动摇,但在互联网已经无远弗届的今天,在赢得主子欢心的同时,他们同样得面对自己臭名昭著的现实。
2008年6月26日
(首发新世纪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