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时代 进入航天時代
(《霸权論》第8章第2節 香港星克尓出版社2006年出版)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誌著人類進入了航天時代。我們平常見到的飛機是航空器,人造衛星則是航天器。航天器又稱為空間飛行器,按運行軌道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環繞地球運行的航天器,如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航天站、航天飛機,另一類是脫離地球引力飛往月球、火星、土星和星際空間的航天器,如登月飛船、空間探測器等。
繼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後,1958年1月31日,美國首次把人造衛星送入地球軌道,從而使美國也跨入了航天時代。1961年4月12日,蘇聯載人飛船首次繞地球運行一圈。加加林成了人類史上第一名進入太空的「太空人」(也稱「宇航員」)。1962年蘇聯首次發射飛往金星的第一艘行星際飛船。1969年7月16日,美國「阿波羅——11號」載著三名宇航員飛向月球,四天後,兩名宇航員登上月面,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面的人,兩名宇航員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時36分鐘,於1969年7月21日又乘登月艙離開月面,飛入月球軌道上與繞月飛行的指揮艙會合,三名宇航員在7月24日順利回到地球。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也進入了航天時代,使中國成為全世界第3個自行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
航天器進行航天活動,必須有一定速度與高度。一般把200公里至3000公里之間的軌道,稱為「近地軌道」。這是目前人類太空活動最頻繁的空間。在距離地球35810公里處,是地球的同步軌道。在這裏運行的人造衛星,如果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同,人造衛星繞地球一周也將是24小時,從地面上看衛星,似乎是靜止不動的。同步軌道也可稱為「地球靜止軌道」。在近地軌道與同步軌道之間的軌道,即距地球3000公里至35810公里之間的軌道,稱為遠地軌道。近地軌道和遠地軌道以及地球同步軌道,都在「近地空間」範圍內。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飛行則越出了「近地空間」,經過「遠地空間」,進入了「月球空間」。(見圖8.1.1)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禮炮1號」航天站,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長時間留在太空中的載人軌道裝置。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載人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這架航天飛機在繞地球36圈後,於1981年4月14日安全降落,使人類首次乘載人飛機在「天」「地」間飛行,航天飛機可以重復使用,並能在航天飛機上發射衛星。美國還利用航天飛機發射了金星探測器、木星探測器、太陽探測器、太空望遠鏡和巨型天文觀測器,把人送入國際航天站。從1981年以來,航天飛機已作過100多次飛行,載過約700名宇航員,運送了一千個左右人造衛星及儀器。然而,在1986年和2003年,載人航天飛機發生過兩次大災難,共14名宇航員全部罹難。
對太陽系中其他行星及其衛星的探索,在近幾十年來也卓有成效。蘇聯、美國、歐洲空間局、日本等國先後發射了一系列行星際探測器。水星、金星、火星在地球軌道以內,稱為「內行星」,也稱為「類地行星」,現在對這三顆行星已有較多了解,金星表面的地形圖已繪製出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在地球軌道外,總稱「類木行星」。木星比地球大1300多倍,木星的衛星就有60顆。1989年10月18日,美國的一架航天飛機就向木星發射了一個探測器——「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土星的體積比木星小,但也有地球的120多倍。現在發現土星的衛星有31顆。1997年,美國與歐洲合作進行太空探索發射的「卡西尼號」探測器,經歷七年,在飛行了22億哩後,於2004年7月1日進入土星軌道,開始為期4年的土星探測任務。2004年12月26日,「卡西尼號」探測器中又分離出一個名叫「惠更斯號」(Huygens)的探測器,進入土星的一個衛星——土衛六軌道,2005年1月14日,在土衛六上著陸。卡西尼號與惠更斯號的航天飛行路線遠在地球軌道外,這是探空探測。
中國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在航天事業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最為突出的是2003年10月,中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楊利偉成為第一位中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2005年10月12日,中國又成功發射了神舟六號載人飛船。中國的目標是要在2017年前後,實現中國人登月的計劃,為此,在2007年將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作為登月工程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