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仅仅是个得道者” “我仅仅是个得道者”
-----关于“东海之道”答客难(三)
湖湘先生问:《庄子》云: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佛老之学,六合之外也,先生既欲申儒学于天下,则于本体论处当与此二学保持适当张力,存而不论可矣。若强言“统摄三教”,徒增戏论而已。吾今见先生之论,实赞叹其精妙。然先生“生生”之说,及诸道体之说皆出自前人,亦尚未见先生演诸相之用,此一迷惑处也。(天地之生,万物之生,天地之行,万物之行,皆诸相之用也,如何于体用处演绎,实乃一学说之基本立足点,宋明理学皆是如此)。
东海一枭答:各家之“道”到了高处,精神都有相通之处。儒佛道“形而上”方面的同异,已有多篇枭文谈及,不赘。我也多次说过“我的道,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立足于儒,旁通佛道,融摄西学。”对西学言“统摄”,对道佛重“旁通”。
儒家与佛老固宜“保持适当张力”,但只要言之有理,何必存而不论?庄子所言,非儒家治学论道的适宜态度。很多人谈及中华文化,每将儒佛道诸家缠夹起来,或知其异而不知其同,或知其同而不知其异,戏论纷纭,辩不胜辩。
20世纪初物理学家玻尔完成了互补哲学对光的波粒二重性的解释之后,读到《老子》后被震住了。他说自己不是什么理论的创立者,而仅仅是个得道者。波尔之言深合我意。我一再强调过,东海之道乃是发展了的孔孟之道,是孔孟之道与时俱进的复兴。我可谓托孔孟之福,拜理学之赐,踏古人之肩,摘时宜之果,虽有发展,并非“发明”。
东海之道,乃中华文化之道,又以儒家圣王之道为主。当然“于体用处演绎”。如果说与“前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我对“道”理解更为广大,证悟更为精微,“演绎”更加丰满,更富有生机活力和时代气息,如此而已。
近作数文,皆从体用处演绎东海之道,民主自由平等人权人道主义,非吾道之“相用”而何?汝居然视而不见,令我诧异呵。
2007-2-17东海一枭
首发《民主论坛》2007-2-17 http://asiademo.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