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僑的地方就有《春秋》 声明:此文作者禁止复制,如需转载必须经得作者同意。 有華僑的地方就有《春秋》
《春秋》是港臺兩地帶領潮流最早的傳記刊物,在《春秋》的帶領下,十多年後才有《掌故》《大華》《萬象》《大成》等刊相繼面世,即便台灣的《傳記文學》亦遲於《春秋》五年,且常轉載《春秋》之重要文章。
《春秋》所載文章多數是幕中人說幕中事,揭隱秘落褒貶,也就不免招致怨懟;每每讀到擊節讚賞的妙文,正是當事者戟指怒罵的篇什。諸如《春秋》多次刊出〈蔣先生為何獨信陳辭修?〉之類抨擊陳誠的長文,指責陳誠妒賢忌能、驕妄輕敵、以權牟私、排斥異己、決策錯誤以致喪失大陸,文章的矛頭直指副總統兼行政院院長的陳誠以及長期重用他的蔣介石,罵老蔣只會用奴才與庸才,所以《春秋》這本雜誌可以暢銷東南亞歐美澳卻不能內銷台灣。這種寧可得罪權貴,也要秉筆直書的耿直作風,雖一時喪失了行銷寶島的市場,但從長遠從總體來看,是提高了該刊的公信力,從而增加了總銷售量。
香港的政論、文史雜誌,銷數多數僅幾千份,個別有銷售逾萬的,然海峽兩岸政府在港所辦雜誌均僅銷售幾百份而已,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可是民間文士所辦的《春秋》,最盛時銷數逾十萬份,其中港九就銷七萬份,泰國近兩萬份,印尼約四千份,其餘菲律賓、新加坡、馬來亞、北婆羅洲、沙越、越南、寮國等東南亞國家共售近萬份,北美、歐洲(意大利、西班牙)以及馬達加斯嘉、留尼旺、毛里求斯、斐濟、巴西、智利、秘魯、澳洲、新西蘭等地都有零售代理和長期直接訂戶,稿源遍及全球五大洲。在五十至七十年代,有華僑的地方就看得見《春秋》,而且,世界上著名的圖書館與文史研究性質的學術機構都長期訂閱《春秋》,把她視為研究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近幾十年中外學者所撰中國近代史與近代人物的論文或傳記,也往往引用《春秋》的文章專條註釋,這一切證明《春秋》是一份成功的、有影響力的刊物。
到了八十年代,南洋各地政府排華,星、馬、印尼均來禁華文刊物,取締華文教育,逼令華人入籍,改名換姓,處此不良形勢之下,令《春秋》銷量銳減,隨著歲月流逝不斷下降,迄乎九十年代時,每期銷量不足萬份。探討其原因,乃由於它的讀者盡屬流亡知識份子,這班人於一九四九年逃難來港時,已經大部份是中年人士,到了八、九十年代無不紛紛變成老翁,陸續謝世,此地一般市民及青少年,素無閱讀此類高文化刊物之興趣,因此後繼乏人,讀者愈來愈少,反映高質素的刊物已敲響喪鐘。當時風行一時的讀物如《南北極》、《百姓》及《九十年代》、《大華》、《大成》等均以虧蝕過鉅紛紛宣告停刊,唯有立夫先生仍艱苦支撐,鍥而不捨地將《春秋》繼續經營下去。
|